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毛泽东与他父亲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矛盾?

    信息发布者:李全增
    2016-12-09 14:45:51   转载

    1936年,在陕北保安,斯诺采访毛泽东的时候,毛泽东曾跟他聊起了自己的童年,当谈到父亲时,令斯诺感到万分惊诧的是,毛泽东竟愤愤地说:“那时,我就学会了恨他”。

      那么,在童年时期,毛泽东与父亲究竟有着怎样的矛盾,以致多年后,他仍心存芥蒂,耿耿于怀呢?下面,我们将从五个方面,为您讲述他们父子二人矛盾的根本原因。

     

      从毛泽东的描述中,可以看出,他和父亲最初的矛盾,主要表现在读书上。当时,父亲送他念私塾,是希望他能苦读经史,“尤其是,有一次父亲与人家打官司,由于对方在法庭上,引经据典,最后,导致法官判他父亲败诉。[埃德加·斯诺《西行漫记》,第122页]

      这件事让父亲更加感受到了经书的妙用,所以,打那之后,毛顺生就更加严格要求儿子,要熟读四书五经,并加以致用,然而年少的毛泽东,却对枯燥的经书,很不感冒,他更喜欢读的,是那些引人入胜的闲书。

      据毛泽东讲:“很小的时候,我就能熟读经书,可我并不喜欢它。我更爱看的是那些旧小说,尤其喜欢读造反的故事。我很小的时候,尽管老师严加防范,可还是读了《精忠传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隋唐》、《三国演义》和《西游记》等许多故事。那时,我不仅私下看,而且在学堂上,也常偷偷读这些书,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,我就用一本经书来遮挡[埃德加·斯诺《西行漫记》,第122页]

      毛泽东的这种做法,让那些教学死板,抱守经典的塾师们,甚是不满,有时见训他不灵,就向毛泽东的父亲大告其状。每当这时,毛顺生总是火冒三丈,常常不问青红皂白,上来就拳打脚踢,搞得父子之间,剑拔怒张。据毛泽东回忆,十岁那年,就因老师来家告状,他怕挨揍,所以,他第一次离家出走了。

     “我不敢回家,怕挨打,便朝县城方向走去。乱跑了三天之后,终于被我的家人找到了。我回家之后,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,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了一些,老师的态度也比较温和了。看来,我的抗议行动有了效果,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这次罢课,终于胜利了。”[埃德加·斯诺《西行漫记》,第120页]


      除了读书上的分歧,毛顺生管教粗暴,过于苛刻,吝啬扣门,也让儿子深为不满,

      在毛泽东的眼里,他父亲简直就是一个严厉的监工。毛泽东说:“他看不得我闲着,如果没有账要记,就叫我去农田干活。他性情暴躁,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。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,给我们吃的是最差的。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,给他们鸡蛋下饭,可从来没有肉,对于我们,他既不给蛋,更不给肉。”[埃德加·斯诺《西行漫记》,第120页]

      父亲的这种冷酷,给儿时的毛泽东,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,以致多年后,说起这些往事,他仍显得愤愤不平。


      另外,在对待穷人的态度上,父子二人也有着明显的不同。

      毛顺生认为,一个人受穷,是因为其习性懒惰,命运不济,没什么值得怜悯的。而在这方面,毛泽东却随他母亲,对弱势人群,在天性中,就富有深深的同情心。

      毛泽东说:“母亲可怜穷人,在荒年讨饭的时候,她常常给他们饭吃。但是,如果我父亲在场,她就不敢这样做了,因为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。家里曾为这件事多次发生争吵。”[埃德加·斯诺《西行漫记》,第121页]

      正因敬仰母亲的慈悲,藐视父亲的冷漠,爱动恻隐之心,所以毛泽东在这方面,没少和父亲发生争执。

      比如,有一次,一个农户答应卖猪给毛顺生,并收了订金,画了押。可过了几天,见猪涨价了,这个农户觉得价卖低了,就有些后悔。于是,当毛泽东来收猪时,农户就对他诉苦说:“少几块钱,对你们毛家这样的富户,或许不算什么,但对我们穷人来说,那可是几个月的油盐钱啊”。听了农户的报怨,毛泽东二话没说,当场就退了这桩买卖。没想到,回家跟父亲一讲,毛顺生却大发雷霆,骂儿子是败家子,净做亏本买卖,而毛泽东也不客气地回敬父亲,说他是冷酷的守财奴。[萧三《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》,第12页]


     另外,毛泽东与父亲,在人生目标的取向上,也相去甚远。

     最令毛泽东感到讨厌的,就是父亲总想按自已的人生模板,来塑造他的未来。比如,有时几杯老酒入肚,毛顺生就会情不自禁地,向两个儿子描绘他心中的蓝图:“润之这两年,先把田里的担子挑起来,这样爹就能专心做生意。等再过两年,润之去学做买卖,润莲接替你哥,去管田里的事。想当年,你爷爷留下那么个烂摊子,你爹爹我,都能靠辛勤努力,让咱毛家有了这么好的根基。今后,只要咱爷仨齐心协力,勤俭持家,我敢说不出一二十年,咱毛家就能置田百亩,成为湘潭远近闻名的富户。到那时,我就是饴含弄孙,安享天年,死也无憾了。”

     听了父亲的幸福憧憬,毛泽东却很是不屑。对做一个腰缠万贯的土财主,他打心眼里就不感冒。那时的他,更向往的是,能像梁山好汉一样,过那种有血有肉的生活;最渴望的是,能像《三国》的豪杰一样,叱咤风云地演绎人生。


     在很多方面,毛泽东与父亲都观点不同,摩擦不断,那么,造成这种冲突的根本原因,到底是什么呢?欲知详情,敬请关注:张锦力作品《解读青年毛泽东》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